close

  紅網長沙11月25日訊(記者 易徵洋 通訊員 王麗菊 湯雪)來回走走路、甩胳膊做鍛煉、活動手指頭……這對於長沙35歲腦卒中男子覃先生(化名)來說是每天的必修課。他認為只要堅持甩胳膊就是在做康復訓練,誰知這樣才持續一個月,自己竟然變成了“長短手”,到長沙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檢查,追究原因,發現主要是平時的鍛煉方式和睡眠姿勢不對所致。
  今天,紅網記者來到長沙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,看到覃先生正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做康復訓練。今年35歲的覃先生是某汽車公司銷售經理,平時應酬多、工作壓力大,作息也極為不規律。10月中旬,他突然出現左側肢体乏力、流口水等癥狀,當時未引起重視,後來到醫院檢查,竟然被診斷為腦卒中,由於入院治療不及時,還留下了後遺症——左側肢体功能障礙。“我的左胳膊使不上力、抬不起來,這種病後期康復需要多動,所以我一有機會,就會經常用勁甩胳膊。”覃先生告訴記者,這種狀態大概持續了一個月,他的左側手臂肌力沒有明顯改善,反倒讓自己“甩”出了“長短手”——左臂明顯長於右臂,家人帶著他到醫院檢查,被診斷為肩關節半脫位,需立即入院做康復治療。
  “腦卒中,俗稱中風,不少腦卒中患者由於未及時治療,很多都留下了偏癱、失語、吞咽障礙等後遺症,嚴重影響生活質量。”據沙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治療師郝丹說,考慮到覃先生是腦卒中所致的左上側肢体功能障礙,在他入院時,醫生除為他做檢查外,還詳細詢問了他日常生活情況。
  “我們發現患者在家卧床休息時,並沒有註意自己體位的擺放;平時坐起來或站立步行時,胳膊一直都處在下垂狀態,還很喜歡用力地甩胳膊做運動。這些都是導致他肩關節半脫位的重要原因。”郝丹醫生解釋說,肩關節是人體活動範圍中最靈活、最不穩定的關節,肩關節及周圍組織結構和功能的完整,是保證上肢功能正常和身體協調運動的基礎。腦卒中患者在發病後,通常會表現為肩胛帶肌肉癱瘓、肌張力降低、上肢向下脫垂,使肩關節囊和韌帶鬆弛而被牽引;當患者處於坐位或立位時,由於重力的作用,肱骨頭從關節盂下滑,容易出現肩關節半脫位。
  “腦卒中患者長時間卧床,可能會引發肌肉萎縮、關節攣縮變形、骨質疏鬆、皮膚破損等問題,因此卒中康復一定要儘早進行,一般是在生命體徵平穩,神經性缺陷不再發展,48小時後就可以做對症康復鍛煉。”郝丹醫生解釋,腦卒中後康復治療的最佳時間是在發病後的3個月以內,若超過1年再進行康復鍛煉,各項功能恢復的效率會明顯減低。對於卧床的卒中患者,要特別註意體位擺放,平躺時最好能在患肢的肩胛骨後墊一個枕頭;當患者保持坐立位或站立位時,最好配一個跨肩式的肩帶,將患肢懸吊以減少重力作用,懸吊時長可持續到患肢能自主向上抬舉90度為止,平時也要特別註意鍛煉方式,切不可隨意亂擺手臂。
  【相關鏈接】專家教偏癱患者如何巧睡覺?
  
  (紅色是患側肢体,白色為健側肢体)
  1、患側卧位的體位擺放要點
  頭部:有良好的支撐,稍高於胸部
  上肢:前伸>90°,前臂旋後,伸腕
  下肢:伸髖位,稍屈膝
  軀幹:可稍向後旋轉,後背以枕頭支持
  健側:上肢放於體側或後面枕頭上,下肢邁步位,髖膝以<80°的舒適體位自然屈曲,在下肢之間置一長枕。
  
  2、健側卧位的體位擺放要點
  頭部:有良好的支撐,稍高於胸部
  上肢:前伸,肩前屈>100°,墊枕
  軀幹:保持完全側卧,避免半腹卧位
  下肢:屈髖屈膝,墊軟枕至足部以下
  健側:髖膝微屈,自然放置即可。
  
  3、仰卧體位的體位擺放要點
  頭部:多轉向患側,枕頭避免墊至肩部
  上肢:肩胛下墊一長枕至患側上肢遠端,保持肩關節充分前伸,伸肘,伸腕
  下肢:以長枕墊於患側骨盆及臀部。
  
  (原標題:男子亂甩胳膊做鍛煉 肩關節脫位成“長短手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m94ymak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